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亲子伴读网
◐
前几周,我女儿所在的舞蹈学校举办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年度表演。
这场表演汇聚了舞蹈学校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们,他们共同奉献了一场持续两个多小时的视听盛宴。
这也是女儿人生中第一次登台演出,所以我们全家人齐出动,期待着女儿的表演。
观众席上座无虚席,都是年轻的父母,爷爷奶奶,甚至还有不少坐在婴儿车上的小宝宝,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前来为孩子们加油助威。
我坐在座位上,环顾四周,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每个家长都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有的是一束束包装精美的小花束,有的是一份包装精致的礼物。
一开始,我并没有将这些礼物与台上表演的孩子们联系起来。
直到表演结束,家长们纷纷起身排成一排,等待着孩子们从后台走出来。
当孩子们一个个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时,家长们便地将手中的花束和礼物递给他们,孩子们的脸上瞬间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眼中闪烁着惊喜和激动的光芒。
那一幕深深打动了我,这些家长像迎接大明星、接待重要人物一样,隆重又正式地给自己的孩子送上礼物,他们用这种方式向孩子们传递着欣赏、认可和重视。
这不就是所谓的仪式感吗?
孩子们能够从父母的眼神中看到自己优秀且独特的一面,他们也会将那一瞬间的惊喜和激动深深铭记在心底。
有点遗憾,我没有提前给女儿准备礼物,但却带给了我深刻的提醒,这样的仪式感,是我们应该经常给予孩子的。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爱、被关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迈出每一步。
仪式感的背后,是被看见
当我们大多数人想到送花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德高望重或是值得敬爱敬佩的人物。
比如献花给妈妈或者奶奶,或是给刚唱完歌的歌手,或者献给领导和获奖者,我们会觉得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然而,提到给孩子送花,很多父母或许压根不会想到这件事,或者会觉得这不是一件必要的事情。
父母常常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让他们吃饱穿暖,带他们出去玩,就已经尽到了父母的责任;而送花,似乎就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无关紧要的小事,因此很多父母并不会主动去做。
对于孩子而言,从小他们就被教导,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脚踏实地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去想那些“假大空”的事情,仪式感似乎就是其中之一。
这种观念在无形中也影响了我们对孩子的态度,让我们忽略了仪式感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我其实也能理解这种想法,毕竟我平常独立照顾三个孩子,已经让我应接不暇,根本没有精力去顾及这些细节。
生活本身已经充满了挑战,能够满足孩子日常的基本需求,已经让我们感到精疲力尽;再要求父母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增添一份“仪式感”的压力,看起来似乎是有些“强人所难”。
但当我看到那些荷兰父母们带着发自内心的欣赏,为自己的孩子送上鲜花时,我突然意识到,仪式感其实并不复杂。
真正的仪式感,是你真正地看到、尊重、欣赏并认可一个人。
当你看到孩子的特别之处,看到他们努力的成果,看到他们所重视的东西,并且从内心深处给予认可和欣赏时,这就是仪式感的本质。
我认为仪式感只是一个途径,它真正要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
你的存在是特别的、重要的,你是值得被爱的,值得拥有美丽灿烂的鲜花,值得父母为你欢呼雀跃,值得被认真对待。
普通家庭如何给孩子仪式感?
仪式感,其实并不复杂,只要多投入一些心思和爱心,就可以找到属于你们家的仪式感。
推荐几个简单且有意义的家庭仪式感,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和关注,同时学会表达情感和管理情绪。
专属节日
跟孩子一起“发明”一个属于你们家的“专属节日”,比如勇敢日、闪闪发亮日、蛋糕日等,在这个特殊的节日一起做些特别的事。 情绪天气预报 跟孩子一起用“天气”描述心情:“今天是晴天,因为老师表扬了我”“现在是多云,有点担心明天的考试”。把抽象情绪具象化,孩子学会用比喻表达感受。 魔法拥抱 出门前、分别前、睡前等,蹲下来和孩子紧紧拥抱3秒,说:“妈妈给你充满电啦!” 小小成就罐 给孩子准备一个小罐子,每次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就写张小纸条放进去,也可以收集喜欢的物品放在其中,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和成就。 烦恼垃圾桶 准备一个纸盒,让孩子回家后把今天的烦恼写在纸上扔进去,说:“拜拜,烦恼!” 时间胶囊 给明年的自己准备礼物,让孩子画一张自画像,写或录一句给明年的自己,放一件自己最喜欢的小物件。装进盒子,次年生日时一起打开。让孩子直观感受成长,学会珍惜时间。 重启按钮 当孩子情绪崩溃时,带他深呼吸三次;然后假装按下他手心的“重启按钮”,说:“现在系统刷新啦!”让孩子们有一个全新的状态面对挑战。 家庭小法庭 一家人一起开会,“投诉”,说出一个本周让自己不开心的事;“表扬”,感谢某人做的一件事;“判决”,共同商量解决办法。 明星红毯时刻 当孩子表演、比赛或者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时,用旧床单铺红毯,全家鼓掌喊“欢迎大明星!”用手机手电筒打光,为孩子制造高光时刻。 掌声录音盒 用手机录下现场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回家后和孩子一起把声音导入音乐盒或者会说话的玩偶里。告诉孩子:“以后任何时候需要鼓励,就按下这个按钮。” 断舍离盒子 每季度全家一起整理物品,让孩子决定哪些捐出去,并告诉他“这些会帮助其他小朋友”,培养分享意识。 疯狂星期六 每周六,也可以是其他时间,全家一起做一件“打破常规”的事,比如早餐吃冰淇淋、吃薯片看电影等,让孩子期待并感受到“家是快乐的地方”。
每一个小小的仪式,都会为孩子的人生留下一抹独特的色彩。
我希望在很多年后,当孩子回想起童年时,能坚定地说:“那时候,我知道自己是被深深爱着的。”
我相信那些被仪式点亮的日子,会成为他们内心不灭的星光,照亮前路的同时,也永远标记着回家的方向。
标签: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陪伴孩子的方式之一 亲子阅读
网友分享/阅读:3 -
2-3 岁宝宝早教指南:在自主探索与社交互动中塑造核心能力
网友分享/阅读:12 -
1-2 岁宝宝早教指南:在探索与互动中解锁成长新技能
网友分享/阅读:7 -
3-4 岁宝宝早教指南:在思维拓展与社交协作中培育核心素养
网友分享/阅读:10 -
0-1 岁宝宝早教指南:用科学陪伴开启生命最初的成长密码
网友分享/阅读:8 -
绘本里的早教魔法:带娃路上的温柔启蒙
网友分享/阅读:37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