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
主页 > 经验 > 网友分享 > 永远不要这样爱孩子!除非你想养逆子,值得所有家长都读读(深度好文)

永远不要这样爱孩子!除非你想养逆子,值得所有家长都读读(深度好文)亲子伴读网

阳光/2025-09-30/来源:/ 分类:网友分享/阅读:
早上送小孩上学时,看到这样一幕: 男孩想要吃油条,妈妈却觉得油条上火又不健康,就自作主张给男孩买了俩包子。 结果,男孩一看到包子,脸立马垮了下来,不满道:“我都说了多少遍,油条!油条!你怎么又买包子?” 妈妈见男孩发脾气,火气也瞬间被点燃: “喊什么喊!好心买给你吃,还挑三拣四?你爱吃不吃!” “不吃就不吃!” 男孩抓起包子,就往妈妈身上砸去,然后就气冲冲地往学校方向走了。 妈妈气得在后面直骂:“长本事了你, ...

早上送小孩上学时,看到这样一幕:


男孩想要吃油条,妈妈却觉得油条上火又不健康,就自作主张给男孩买了俩包子。


结果,男孩一看到包子,脸立马垮了下来,不满道:“我都说了多少遍,油条!油条!你怎么又买包子?”


妈妈见男孩发脾气,火气也瞬间被点燃:


“喊什么喊!好心买给你吃,还挑三拣四?你爱吃不吃!”


“不吃就不吃!”


男孩抓起包子,就往妈妈身上砸去,然后就气冲冲地往学校方向走了。


妈妈气得在后面直骂:“长本事了你,看要不要饿死你!”


看完唏嘘不已。


本来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在母子俩的“互相对抗”中愈演愈烈、两败俱伤。


孩子满心委屈,认为妈妈不尊重自己;妈妈感到心寒,觉得孩子没良心。


这就是“爱对抗”的父母,为了一点小事和孩子计较、较劲、争输赢。


结果导致亲子之间陷入对抗的权力之争,冲突不断。


下面这3种对抗式教育,不经意间就把家庭变成了战场,把孩子变成了敌人。


图片



图片

遇事爱争输赢



心理学专家曾奇峰曾说:中国大多数家庭矛盾,都是一场隐秘的权力斗争。


生活中,不少父母擅长通过权威去镇压孩子,让孩子必须听自己的,其实就是父母的胜负心在作祟。


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母女对峙的视频。


就是一个生活中挺常见的场景,女孩犯错了,也承认了错误,并请求妈妈让自己静一静。


但妈妈则坚持认为女儿态度不端正,还没认识到错误,所以仍训斥了女孩很久。


不可避免的,母女俩再次爆发战争:


“你今天的事情是对是错?”

“错了又怎么样!”

“错了改不改?”

“改啊,又怎么样?”

“该不该被教训?”

“该啊,又怎么样!”


图片


整个视频持续了5分钟,我们不知道女孩做错了什么事情,可能她们自己都忘了为什么而争辩。


但我们可以看到,妈妈看似在教育孩子,实际上在逼孩子认输。


父母用权威武装自己,孩子用情绪保护自己。


在这样的对抗下,没有人会是赢家。


育儿博主王人平曾说:“靠对孩子的接纳、尊重和信任,赢得孩子对自己的尊敬和追随,还是靠威权、羞辱,甚至暴力赢了孩子,让孩子屈服和听从?


父母不同的信念、价值观和教育方式,会构建不同的亲子关系,养育出完全不同的孩子。”


真正会经营家庭的父母,一定是接纳在前,对抗在后;关系在前,输赢在后。



图片

凡事爱唠叨说教



有一位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曾向教育专家钱志亮吐露烦恼:自己越来越不喜欢与父母聊天。


原来,年轻人刚找到工作那会儿,每天都特别累,与父母视频聊天时,无意谈起初入社会的种种不适应。


爸爸听完,却没有安慰,上来就是一堆大道理:


“世界上哪里有轻松的工作,大家都不容易,你需要适应。”

“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你啊,就是吃的苦太少了。”

……


爸爸的话句句在理,但年轻人却再也不想多说一句话了。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通病。殊不知,父母自以为是的“良言诤语”,在孩子看来,只有高高在上的说教与没完没了的唠叨。


这实际上是一种不信任和带有指责的表现,传递的潜台词是:


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你不行,你必须听我的。


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强硬地跟孩子讲道理,往往只能激起孩子负面情绪,让孩子彻底对父母关上心门。


真正能管住孩子的父母,必然是“不讲道理”的。


唯有让孩子感觉良好了,他才会如你所愿。


图片



图片

小事不停地纠错



心理学上有个海格力斯效应”。

说的是一个叫海格力斯的大力士,被一个袋子绊了一跤。他一气之下就踩了袋子一脚,没想到,袋子却鼓起来,最终挡住了自己的去路。

亲子关系中,这一效应也同样存在。

很多时候,父母越是执着于纠正孩子,孩子就越是叛逆难搞。

复旦大学的沈奕斐教授曾收到过一位朋友的求助,这个朋友的孩子才上四年级,但却特别叛逆。

为此,母子俩时不时就会爆发战争。

有一回,她和朋友约饭。

结果一落座,朋友就开始喋喋不休地给儿子纠错:

“你要把餐布铺在自己桌子上,然后盖住你的大腿,这样能防止汤汁溅到身上。”


“筷子要往上拿一点点,不然你用着不方便。”


“拿勺子的时候,要小心一点,不要敲桌子,也不要敲杯子,发出声音不礼貌。”

……


短短一顿饭的时间里,她的眼睛一直盯着儿子,总在各种小事上纠正儿子。
最终,儿子有些忍无可忍,冲着妈妈大喊:“你很烦呢!”

而这位妈妈,依旧不依不饶:“我怎么烦啦?你这孩子,怎么跟妈妈说话呢……”

如果孩子每一次的伸手探索都被按回原点,每一句的表达都被修正对错,久而久之,那些“不对”、“ 不行”的声音就会在他心里织成一张网,将他牢牢困在原地无法成长。

真正幸福的家庭,其实不是没有磕磕碰碰,而是有不对抗的智慧。

对无关痛痒的小事“装聋”,对不伤大雅的细节“作哑”。

少泼冷水,多点松弛感,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养育。


图片


图片


真正的教育

不是赢了对错而是赢得信任


《正面管教》一书中,有句话说得很好:

“‘赢了’孩子,是通过权力让孩子屈服,最终导致孩子反叛或盲从;而‘赢得’孩子,是用尊重与合作换取孩子的信任,让他们自愿与你并肩解决问题。”

想要软化那个浑身尖刺的“小刺猬”,父母要做的绝对不是强迫、纠错。

而是蹲下身子,看见孩子的困境和委屈。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想要送给各位父母:

1. 把“你错了”换成“我担心”

杨绛先生曾说,中国家庭的悲剧,多数都源自于遇事爱责备的相处模式。

如果我们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点评,去指责,我们和孩子之间关系只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但其实,遇事时一万句的“都是你的错”,也不如一句“我只是担心你”。

当孩子感觉被关心、被信任时,他就会开始变好。

2. 用“我们”代替“你”和“我”

生活不是辩论赛,无需争个输赢;家庭也不是战场,无需分个高下。

遇到问题时,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事事正确完美的老师,而是一个“我们一起面对问题”的同伴。

收起为人父母的胜负欲,把孩子的感受置顶,对抗就会转为合作。

图片

3. 留白式沟通,给孩子一点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追踪研究发现,在冲突中选择暂停10分钟的家庭,亲子关系的修复速度比即时争论的家庭快3倍。

在理解、接纳的基础上给予安慰,或以实际行动表达关怀,都胜过无数个“正确”的道理。

图片

写在最后


最后,用网上一段感人的话献给各位正与孩子对抗的父母们: 


“我爱你,如果前方有一条我曾经跌得面目全非的路,而你却执意想要去。


我希望我爱你的方式不是拉住你,告诉你不能去。


而是给你准备好最耐穿的鞋,备好雨伞。


告诉你第二个路口地很滑,第五条街道有小偷。 


去吧,回来家里有饭。”


对孩子最智慧的教育: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所以,请少点高高在上的对抗;多点“我理解你”的柔软。


如此,孩子自然能在父母春风沐雨般的教育下茁壮成长。


标签: 教育;父母
阅读:
最新评论 ★答题赚豆子  ★评论赚积分
号外!号外!火速涨豆的方法<发表文章>和<分享资源>!!!
广告 330*360
广告 330*360
小达人点读包
亲子伴读网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