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
主页 > 经验 > 网友分享 > 慢慢来会比较快

慢慢来会比较快亲子伴读网

爱吃年糕的布丁/2025-07-06/来源:/ 分类:网友分享/阅读:
指路:公~主的号:“唐女士也是嘉嘉呀!” ...

兴许是上了些年纪的缘故,又或是被孩子们的热情所感染,我突然对春有了深切的感悟。

万物复苏、枯木逢春、生机勃勃、万物生长......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此刻被具象化得刚刚好。

比起各种各样明艳的鲜花,我更爱枯木上长出的那一点点绿,爱那嫩叶绿得那么鲜明,爱那枝丫向上的蓬勃,爱它们在风雨中飘摇却始终坚韧不拔,不卑不亢。

站在四十岁的路口,我终于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魅力。 时间是令人猝不及防的东西,感觉还没来得及思考如何措辞,它便悄然逝去。我伸出手想抓住些什么,却徒留怅然与无力。

看着几个月前的最近一次更新,还没来得及总结上学期,这学期就已悄然过半,无声无息。但有时候生活总归还是要记录下来才更让人安心,也才能够让回忆更加隽永。

005Qblgkly1hg4q4s1tzvj30v90v97eg.jpg

之前,每天送妹妹上学的路上,我们一起寻找春天,去感受春意。看着灌木丛下面的小花小草日渐繁茂,看着干枯的树枝上冒出来的嫩芽尖尖逐渐长开,看着青郁的树上冒出的一片片颜色深浅不一的小嫩叶,看着花骨朵从小小的一个个绽放成一朵朵开朗明媚的鲜花,我不由得感慨生命的美妙。 回想哥哥小时候,因为那会儿还在上班,所以接送都是由姥爷帮忙。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悠闲地散步上学的时光。这次因为哥哥查出近视,为了防止他在地铁上玩手表或是看书,我调整了时间安排,每天下午去接他,陪他一起回家。一路上聊聊天,听听故事。

如果说送妹妹上学时我们的对话随意自然且有趣,那下午接哥哥放学时我们的对话则多了些目的性。我们虽然也会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起寻找春天的痕迹,但更多时候是聊天,除了聊学校里发生的事,我们还会聊最近看过的书或视频,然后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地铁上我们也会一起听各种播客或是各种音乐。我希望他问我的东西我能够知道一二,因为一二对于目前的他已足够,剩下的八九需要他自己去寻找答案。当然,首先我得让自己有这“一二”可输出,其次是保证其正确性。

我是个很晚才开窍的人,所以很多基础知识掌握得并不扎实,读书那会儿可不感兴趣也不觉得有什么关系。可谁曾想,现在的我却开始喜欢上了历史,哲学;想了解更多地理知识,想学习更多单词......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总是这样对自己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让他们看到,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不是那么刻板机械化的任务。也希望他们可以知道学习从来不会被年龄所限制,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是也。

我希望他们可以对世界保持好奇,希望他们能够在该好好学习好好探索的时候能够把握住机会好好学习好好探索,不要辜负了这美好的时光。

转眼之间,这也已经是我成为妈妈的第十个年头了,一路上跌跌撞撞,却依旧是懵懵懂懂。不变的是感恩,深深地感激家人的爱,感恩身边的朋友。也很庆幸这一路还有各种书籍的陪伴。它们像是明灯,像是充满智慧的老者,一路指引着我。在我迷茫的时候拉我出来,在我自我感觉过于良好时又拉我回现实。 在回顾哥哥的学习和成长经历时,我常常忍不住想:“如果当初换种方式,一开始就严格要求,不配合便直接惩罚,而不是讲道理和让他自己感受后果,那样的话会不会比现在更轻松?”

可是世界上没有如果这回事。也许现在觉察到这个事实有点晚,但我始终坚信,走过的弯路都不会白费。这也许是我自我重新成长的必经之路,也许是我懵懂前行的收获。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自洽,在爱他们的同时也学会爱自己,在陪他们成长的路上自己也在重新成长,太多感恩的瞬间。总结下来,大概就是,遗憾颇多,然终释怀。

book_779px_1218507_easyicon.net.png

关于晨读

晨读是哥哥很抗拒的事情之一。每天早上几乎都是拖拖拉拉,读书也有气无力,全然没有要吃的要喝的要玩的那般中气十足。我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幼儿园里每天都有晨读,为何到现在他都还没能养成习惯呢? 当鸡飞狗跳成了常态时,我终于放下了。每个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课题,他目前的课题之一可能包括晨读在内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养成,而我的课题则是如何应对这样的他,以及如何更新我对这部分的认知。

一味地苛责或是强迫或许有点用,但却不多。说到底是没有驱动力,不知道晨读有何意义。可是马上五年级的他,倘若现在再试图慢慢去激发他关于这部分的内驱力,于时间上来说是很紧迫的。所以只能强制要求他读的同时,利用各种机会去让他了解晨读的重要性。

而对于妹妹来说,时间则刚刚好。首先我们从《日有所诵》开始。每天走在上学的路上,除了欣赏花花草草,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一起读童谣。我必须先让她对晨读有一个很好的感官认知,让她自己感受到读童谣的愉悦感。 早期教育花1公斤之力=后期教育花1吨之力,幼时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间。幼儿习惯的培养,大多是靠着父母的示范和引导。虽然这话对于现在的哥哥来说,时间有些晚,但晚比一直没有动作要好。

那么,晨读到底为何这么重要呢?借用干国祥老师的一句话:“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培养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体验诗歌所传达的情怀、美感及音乐感。”

这里要注意的是,晨诵不同于早读。“早读指向知识,是属于知识课程,利用早晨的时间让学生完成知识的积累。而晨诵指向人,是属于生命课程,让每一天从优美的诗歌开始,从对生活和生命充满感觉开始。” “在晨诵中,道德人格教育多数时候是潜意识中发生的,甚至是在一切诗歌中必然发生的。有些诗歌是直接的道德人格教育,例如《墨梅》中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更多的时候,是潜移默化的道德人格教育。哪怕一首诗歌是纯粹歌颂自然的,诗人本身也不带有道德人格教育的意图,但仍然是潜在的道德人格教育。因为健康的道德人格教育,是以对生命和自然的敏感作为前提的。如果心灵是麻木的,对自然和生命是无感的,那么就没有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教育的土壤。用儒家的话来说,这叫‘麻木不仁’。”

“晨诵不只是积累诗歌,晨诵核心的意义是滋养生命。今天的教育,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忽视是令人忧虑的。儿童往往被功利主义的胡萝卜引诱着,被以习惯培养为名的管理大棒敲打着,在千军万马中过独木桥。儿童作为人的独特性,作为人的崇高与优美,被无形中否定了,作为人的自由与尊严,被无形中忽略了。而诗歌,则是恢复这种感觉的最好方式之一。”

“儿歌童谣是不适合有感情地朗读的,适合打着节拍游戏性朗读。儿童诗的晨诵,为什么是重要的?从营养的角度讲,儿童诗涉及的,主要是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道德发展、心理发展、社会交往、自然万物等。儿童使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揭示了生活的本质与方向,从而给儿童以宣泄的出口,另一方面给儿童以朝向的方向。同时,也培育了儿童对道德心理、对社会关系、对自然万物的内在的敏感。”(《儿童读写三十讲》魏智渊)

book_779px_1218507_easyicon.net.png

关于人生课题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这些是别人没办法代劳的,甚至没人能够完完全全地感同身受的。也许有人会觉得它是主观臆想的一种存在,但它却又那么真实地存在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我们无法逃避,只能硬着头皮去面对。

妹妹曾经好奇地问我,为什么会钟情于小花小草和干枯树上的嫩芽,我很认真地看着她说:“它们看起来是那么弱小,那么不起眼。可就是这样不起眼的它们,却能勇敢地冲破一切阻挡,向上生长,顽强不息。它们没有花的明艳夺目,但却能够在自己的一方天地自在生长。”也许她现在不会懂,但希望可以借此在她心间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希望她可以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小确幸,可以不要被世人的眼光或话语所捆绑,希望她可以自由自在地生长。当然,我对哥哥也是同样的期许。

“爱TA,如TA所是,而非我所愿”,在我最初看到这句话时,内心是无比震撼的。我希望自己能够被恰当地对待,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恰当地对待他们。而这也是我不得不面对的人生课题之一。

一直很喜欢蔡康永的一句话:“有些人的生命没有风景,是因为他只在别人造好的、最方便的水管里流来流去。你不要理那些水管,你要真的流经一个又一个风景,你才会是一条河。人生就是由无数的矛盾组成的。”(当然,他还有一句话:“我们从出生以后,就不断被塞了满手的希望。机警的,会一路把别人硬塞给我们的希望随手丢掉,把手空出来抱自己的希望。不机警的,就这么抱着别人硬塞给我们的,乖乖活下去,也没有不可以,甚至也不见得比较不幸。”) 我曾经被它打动,是因为它安抚住了我年少时那躁动的灵魂,让我能够原谅自己的所谓的“不听话”,并且与自己和解。而现在似乎多了另一种感悟: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经由我们而来,却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或个人所有物。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使命,有他们自己的人生轨迹。我们没有办法也没能力去给他们打造精确的水管,无法强迫其变成自己所满意的人。我们所能给予的仅仅只是支持,包容与陪伴。

包容他们,理解他们有自己想要走的路,并为其提供或情绪上又或物质上的支持,这也是我的最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也许在作为过来人的我们眼中,有些路是原本可以避开的“弯道”,但谁又能保证沿途中不会有更好的风景呢?只要不是有悖道德的或者对其未来确实有不好的影响的,那么,在试错成本不大的情况下,为何不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呢?

“生命是河流,带着我们穿越无限宽广的森林和平原,意外而甜美。”

譬如上学期,哥哥曾一直强调让我不要逼迫他学习,他认为自己可以靠自己就能做好。尽管我知道他所谓的“不喜欢被压着学习”纯粹是想偷懒,不想用功,但我还是选择了“放手”。结果就是,上学期老师找我的频率陡增,期末考试成绩也令人大跌眼镜。

我非常喜欢老师说的“成绩和对这门学科的喜爱程度及平时付出的努力成正比”这句话。当我给他看这句话时,他默不作声,随即又嘻嘻哈哈没心没肺。但是很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在学习上,他变得比之前配合多了。从长远来看,这次的收获比他在我的规划下拿高分要有价值得多。

考试成绩是检验某一阶段的学习成果的依据,它不是一锤定音的结果,也无法说明更多。我们能做的,就是结合这个检验结果,去复盘哪里出了问题,比如为何哥哥很爱看书,阅读理解却错得一塌糊涂?

book_779px_1218507_easyicon.net.png

阅 读

回顾哥哥的阅读生活,他喜欢看的书籍种类相对比较单一,以非虚构类为主。知识是掌握了,但陶冶情操和同理心的培养这块很难提升;其次是看得太快了,说是一目十行一点也不为过,偏偏自己还在那儿沾沾自喜得意洋洋。 对于“一目十行”,叶圣陶老先生在《怎样学语文》中是这么说的:“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

经历过上次的考试后,这段话总算稍微能够触动他了。除此之外,我们寒假一起有针对性地看了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书,在这里推荐一套《阅读“吴”方法》。虽然前几次单元测的“课外阅读”部分依然有丢分,但经提醒后,他能够把里面的一些方法脱口而出,也算是很大的收获了。接下来就是实战,我买的《王朝霞阅读训练100篇》,它里面是有按相应的教材课程主题分类的,答案解析部分对得分点也有解析。一段时间下来,确实阅读理解题目得分率提高了不少。

有了哥哥的前车之鉴,阅读方面我在妹妹身上花的时间虽然没有哥哥的多,但下意识地更注重拓展她的阅读面了。从无字书《小毛毛奇幻历险记》到《成为故事大王》,从《一粒种子的旅行》到《游侠小米的中国奇遇》,从《晚安,故事》到《长袜子皮皮》,从《Little Critter》到《Fly Guy》......就像是在一张白纸上画上很多五颜六色的圆点,等待她有一天能够自己用线去把它们串联起来。

对于再小一点儿的幼儿来说,井深大先生在《幼儿园晚矣》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我觉得非常值得分享:“对于幼儿来说,书不只是用来看的,积木也不只是用来玩的。” 在《小学1-3年级真正要教给孩子的事》中:

“父母眼中的好书对孩子来说很可能是无趣的书。”

“鼓励孩子多阅读具有难度的名著类书籍很重要,但在小学初期阶段,最好让孩子能够先享受阅读,以增加阅读量为第一目标。”

“选一本书的标准,首先是孩子喜欢阅读。对于大人想让他们尝试去读的书,可通过给孩子朗读的方式让孩子初步接触。”

“家长首先要认可孩子当前的读书行为,然后循序渐进地将孩子的阅读对象过渡到内容更广泛、难度更大的书籍,也就是说,重点始终都是对当前让孩子感到舒适的阅读行为予以认可。”

“故事中是否充满人文主义关怀是非常重要的。家长要注意尽可能选择积极的,可以感受到人文关怀的,阅读后能够让孩子如沐春风或有所感触的书籍。”

“家长创造条件,书籍类型多样,认可鼓励并行。在阅读各种书籍的过程中,孩子会自然地发现自己的喜好。”

“一边大量阅读不同的书籍,一边反复咀嚼特定的几本,这种泛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模式对于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来说,是关键而有效的。”

虚构类(故事小说)和非虚构类(科普类、知识类、社会学等)都应涉足。

孩子阅读说明类书籍的能力与阅读高中现代文的能力直接相关。阅读说明类书籍不仅可以知道某一事物的表象,更可以深入了解事物的背景和结构,这就是说明类书籍真正的价值所在。它给予孩子的是现实的意义和深度思考的乐趣。

“故事书让孩子获得的是幻想和情感上的乐趣,丰富孩子的心灵。”

“当孩子能够体会到说明类书籍的乐趣时,就会逐渐爱上思考。头脑的结构化思维能力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使头脑聪慧。”

book_779px_1218507_easyicon.net.png

人文主义关怀和同理心

说起来,这也是我的人生课题之一。我素来不擅长应付各种情绪,“或许我是个悲观主义者,默默地看着人来人往,把未知的伤害关在门外的时候也把快乐一并地丢失在了门外。”虽然不想承认,但这句话确实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哥哥似乎也有些偏执的样子,这使得我不得不再次打起精神来面对这个课题。

从前我的应对方式是“偶尔遇到什么不能承受的困难,我就会这样想,如果是某某人会如何面对这样的情况...没有人是生活的绝对强者。”现在,随着阅读的渗透,我变得比之前通透了不少,也总算是灵活了些许。

之前说到哥哥的阅读都是以非虚构类的为主,比如科普类、知识类等,思维比较偏理性。我之前一度认为他可能是不大能够共情这些虚构类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但后来发现,其实到底还是一种情感上的逃避。原本我打算从阅读入手,但阅读确实是比较费时的事情,尤其对于自己不怎么感兴趣的书,这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是最佳选项。于是我们寒假先从看电影开始。

之前提到过的“偏执”也反映在我们专门只看自己看过的电影,他反复看的就是《长津湖》《烈火英雄》等等。 托上次期末测试的福,从寒假到现在,他老老实实地和我们一起看了好些电影,终于没有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叽叽歪歪抱怨不停。我们一起看了《铁甲钢拳》《超能陆战队》《海蒂和爷爷》《头脑特工队》《变形金刚起源》《哪吒1》《哪吒2》《飞屋环游记》《美食总动员》《寻梦环游记》等等。 除此之外,音乐也让他稍微变得不那么执拗。因为学习弹尤克里里,因为老师的引导,他现在对于各种歌曲的接受度也比之前强了太多。

我希望可以借此让他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人生。因为人生嘛,总是会有起起伏伏,也一定会有喜怒哀乐。那些痛苦悲伤的情绪每个人都躲不过。早点认清这点,早点开始学习如何应对,这挺重要的。 而我,在这个过程中,也得以重新成长,重塑认知。从这个角度来说,兄妹俩都是我的老师。

0045MgKjly1gvi68ztcmlj60t00t0qfp02.jpg

正如《陶渊明也烦恼》中所说:“我们可以把所有儿童的平均状况做成一张时间表,但是你不能够反过来要求儿童照这张时间表来成长。就好比气象学家总结出了春夏秋冬大致在什么时候到来的时间表,但你不能够强求春天必须要在立春那天到来。”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必要的修剪枝丫,我们能做的只是支持及引导,顺势而为,不急不躁。因为,慢慢来会比较快。

如果感觉很急躁了,那么不妨想一想:“任何一段关系中都离不开‘敬’字,无论是夫妻关系,或是朋友关系,又或是亲子关系。而在最终的关系走向里,只有恩慈、承担和包容才能决定一切。”

自勉之。

标签: 育儿
TAG:育儿
阅读:
最新评论 ★答题赚豆子  ★评论赚积分
号外!号外!火速涨豆的方法<发表文章>和<分享资源>!!!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青蛙与蟾蜍(中文字母)共16集
广告 330*360
广告 330*360
小达人点读包
亲子伴读网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