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头疼:孩子一见面就打打闹闹,老师建议用这4种方法管教,很管用亲子伴读网
相信大家都对一个现象并不陌生:一群孩子只要聚集在一起,尤其是男孩,就会你打我一下,我追你一下,看起来就像是在“群殴”,背后的一群家长都战战兢兢,心里想着可千万别打出事来才好。
也有家长反映:“我家男宝六岁多,好动,在学校经常发生跟别的男同学推推搡搡打打闹闹的情形,在我眼里其实真的很正常,因为我知道他懂得其实是懂得分寸的。
但是老师可能怕担责任,而且教育理念落后,所以总是责备我儿子,弄得孩子现在连个玩的好的同学都没有……”
打打闹闹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可是孩子们在一起互相打闹,你追我赶,打闹翻天,就会让父母很纠结,不知道该管还是不管,这也是每个老师、家长的烦恼。
一、打闹与年龄阶段有关
5岁之前的孩子总喜欢“动手动脚”,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对于外界的认知较少,他们的好奇心非常旺盛,导致他们看到什么就想去感受一下。
但这种“动手动脚”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好奇心强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善于主动去解决问题,这种主动就会变成习惯,使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具有领导能力。
孩子也可能是在用打闹的方式来吸引大人的关注,当平常的行为并不能吸引大人关注时,孩子可能会采取打闹的方式来吸引大人,只要一打闹,大人就会跑过来询问、解决,这在孩子看来是一种“好手段”。
二、打闹其实是孩子的一种社交方式
孩子在一起玩耍,看似是打闹,其实这是孩子社交的一种方式。在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总是在争抢玩具,或者在某些方面会有一些抢夺。看似可能像是打架,但实际上这也是孩子之间的正常交流方式之一。
对孩子而言,孩子之间孩子和大人之间打打闹闹有很多乐趣。比如角色的互换,情景的变化,情绪的多变,这些变化导致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会使孩子更加兴奋,更加快乐。
孩子在一起做游戏的时候有身体碰撞是在所难免的,通过这种力量之间的抗衡,可以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强度以及限度,老师及时引导孩子明白后果即可。
三、男孩更爱打打闹闹
科学研究表明,男孩表现出来的攻击性大约是女孩的两倍,这个区别在3岁前后就已经出现。他们天生喜欢充满冒险性、冲突性、战略性的游戏。
孩子的打闹游戏中,只有1%的可能性会变成真正的打斗。大部分孩子玩打闹游戏的时候,都是全情投入地在玩冒险性的模仿游戏。
四、打闹游戏有很多好处
1、促进大脑发育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互相爱打闹的小白鼠,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比不打闹的少。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给大脑神经元发育提供营养并促进大脑神经元发育的一种物质,俗称大脑的肥料。
孩子在互相打闹时,同样增加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大脑肥料的产生,促进孩子大脑发育。
打闹的过程释放了大脑的即时反应力,让大脑的瞬间记忆、身体的即刻反应以及神经元的学习能力更强。
2、提高社交能力
明尼苏达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做过一场研究,他们分别邀请了两组完全不同的儿童一起观看一组视频,视频中的孩子会因为不小心打碎杯子而被妈妈责备,也有因为考试成绩不太理想而不敢告诉家长,当看完这组视频后心理学家分别询问了两组孩子的想法。
结果得出经常打闹玩耍的孩子更加善于向对方解释清楚自己的想法,也更加勇于面对自己的失误,而不太玩耍打闹的孩子就不太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这说明适度的打闹可以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家长们一定要在工作之余分出一部分时间陪伴自己的宝贝,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更加适应社会生活。
3、提升肌肉控制能力
孩子会在打闹中对冲动和肌肉进行自我控制,比如控制推、打、防御、躲闪和让自己不受伤的力度。
神经科学家有过研究,给年轻多动的男孩子足够多的机会去打打闹闹,其实也可以帮助年幼的孩子学会如何抑制行为,长大后情绪和状态会更稳定。
4、提升制定规则的能力
在打闹中,他们已经开始在进行战略策划,为自己的“攻和防”划定区域,有时候还有自建的堡垒,拉上大人做队友,就是一场战役。这样的经验有助于孩子学习如何制定规则,并且按规则行事。
在玩的过程中,可以互换角色,遵守大家一起制定的规则,比如在什么条件下或者什么时间可以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比如一起玩捉迷藏游戏,藏的一方需要数十个数,对方才可以出来找,3岁的小孩就可以听懂并且遵守这种规则,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规则意识慢慢就建立起来了。
五、面对孩子的打闹,家长应该做什么?
1、充分提供角色扮演游戏的机会
3-5岁的孩子很喜欢玩角色扮演类的游戏,大家可以扮演成在农场工作的农夫,救火的消防员,坐着火车去旅行的游客,城堡里的公主等等。
比如当孩子决定要做消防员的时候,大家就各就各位穿上消防服,戴上消防帽,锁定好需要灭火的角落,娴熟地配合起来:开水龙头,升高机器,救人,下降机器……全部流程一气呵成。
这些都是相当好的打闹游戏,有创见性、以冒险、偏执、完全投入、狂喜和增强为心理状态的游戏,就是一个良性的、创造性、符合孩子认知水平和社会互动的成长过程。
2、不要随意给孩子贴“爱欺负人”的标签
父母不要轻易地给自己家或者别人家孩子去贴爱打人、爱欺负人的标签。有时候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放大孩子之间的事情,更不要轻易地把孩子之间这种正常的冲突贴上“欺负或被欺负”这样的标签。
虽然很多时候会有一个孩子是弱势的,可能会承担一些委屈,但是孩子需要学习怎么和他人有效交往。他可能并不是要去有意识地“欺负”别人,而是他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做,家长应该教给孩子适当的社交技巧,鼓励他们运用这些技巧去解决自己所遇到的争端,而不是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
另一方面孩子之间的相互抗衡其实也可以锻炼出孩子的能力,所以,父母一定不要乱贴标签,这可能滋长爱打人孩子的风气。
3、引导孩子调节情绪
平时孩子在一起,没有那么多的情绪敏感,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可能会处于情绪宣泄的目的。
在家中父母如果不能够正确给孩子引导,或者总是让孩子带着消极的情绪,在幼儿园中就可能会出现喜欢打人或者喜欢欺负人的情况。
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学会去帮助孩子进行排解,不要让孩子把这种不好的情绪带到集体中来,更不要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学会不伤害别人,尽量去与人和善相处。
4、发生矛盾时尝试让孩子自己解决
当孩子们发生争执或打架时,在没有明显的安全隐患下,不要过早干预。孩子在与小伙伴之间的相处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打闹和矛盾,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孩子在人际交往的能力上还比较欠缺,常常不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所以会出现打闹现象。
孩子之间的矛盾要让他自己解决,大人需要做的是给予必要的指导,尽量不要插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学会如何和他人交往,才会成长。
孩子的一举一动会牵扯每一位父母的心,但是父母不要总是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孩子,孩子的世界很简单,而且在小孩子的世界中也会学着独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