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咋整?-儿童空间感的培养亲子伴读网
世界上本没有整洁的房间,收拾得多了,便有了。——鲁迅也没说过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
辛苦工作一天996,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发现大厅洒满了玩具?
孩子的房间到处是书本、积木,橡皮泥,木地板上而且还有一滩水!
打开衣柜,各色衣服赤橙黄绿青蓝紫,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大型垃圾堆填区?
洗手间更是惨不忍睹,到处湿哒哒,洗手台竟然还有擤鼻涕的纸巾?!
你有时候是不是觉得,孩子(有时候老公)和房间一样,都欠收拾!!为什么隔壁老王家的孩子都在帮忙煮饭了,你的孩子要么在“垃圾堆”里寻宝,要么沙发葛优瘫耍手机看汪汪队?
任凭你在单位呼风唤雨,任凭你是“父愁者”联盟的队长,任凭你使尽三寸不烂之舌,怎么就培养不出一个有条理,爱整洁、自主自立的孩子?!天哪,这届家长太难了!于是,你气不打一处来,振臂高呼:家庭主妇/夫,宁有种乎!
先别急,看完这本130页的手册,保证你命都长几年。哦不,能够培养出一个爱干净干整洁的“别人家的孩子”(象征意义上的)!《整理好身边的物品》是《忍住!别插手!让孩子独立的自我管理课》丛书的第二册。作者是日本的高取志津香,以下是本书的主要观点脉络,摘录如下:
一、为什么孩子不爱收拾
天性如此:孩子的头脑天然不存在收拾整洁的想法。乱七八糟的环境能给孩子安全感。
斥责无用:家长的训斥不会形成孩子的主动整理意识。
有人擦屁股:家长嘴上说不管,但是最终还是乖乖自己收拾,孩子总有人兜底。
二、家长要转变意识
折中现实,痛下决心:父母一定不要“帮孩子收拾”
与其言传,不如身教:父母一边示范,一边耐心教孩子做的方法,指导孩子养成整理的习惯。
掌握与孩子的沟通技巧:传达自己的意图,照顾孩子的情绪。将模糊的要求转你为具体的指令(“赶紧收拾一下”→“把书本放到书架上”),利用特定的时间点号召孩子参与(快要吃完饭啦,能不能帮爸爸妈妈收拾一下房间的玩具呢?),通过提问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家里怎样才能变得更整洁呢?)。
万丈高楼从地起:从收拾身边点滴开始,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分类——整理的灵魂
外物是心灵的表现:抽屉里的东西和脑袋里的东西其实是一样的。
善于整理的人都善于分类:能够清楚知道自己拥有什么,哪些是重要的,能够把相关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充分了解自己的行为偏好和习惯,再决定分类方法。
分类的核心要点:按照种类、形状大小准备分类箱(分类、收纳),给箱子贴标签(视觉识别)、一点一点收拾(循序渐进)、常用的东西放到容易拿的地方(方便就近原则)。
分类的核心:比较(按照类别)和归纳(找共同点,找不同点),也是逻辑思考的基础。
分类训练始于生活点滴:整理可以锻炼大脑,不要因为家长的主观担心而剥夺孩子锻炼大脑的机会。家长不要错过的日常训练机会:垃圾分类、菜品分类、衣服分类。
分类的原则和标准:幼儿缺少抽象思维,应按功能及喜好分类。小学生逐渐形成抽象思维,可以逐渐按照物品属性分类。父母始终扮演帮助者的角色,避免批评,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分类方法。用起来方便,按照实际需求的分类方法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