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便自然有了“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身边事物的关系。经营好各种“关系”是一种基本能力,可以让人感受到爱和幸福。而这正是“爱与梦想”绘本课程开设的初衷。
课程背景
小学低年段学生处于人生观和审美观的形成期,是自我意识、情绪理解、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爱与联结能力的启蒙阶段。具有艺术、审美、乐趣与教育意义的儿童文学——绘本,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有着独特的价值。
“爱与梦想”课程以绘本为载体,通过讲读、共读、思考、延展等活动,触发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孩子感受阅读的快乐,学会尊重、关怀,进而乐于欣赏、表达、沟通和分享。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绘本的兴趣,能连续读完一个绘本故事。可以结合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大意,并能清晰地说出自己喜欢的绘本故事及喜欢的原因。
通过读图读文,能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乐于表达自己对故事的感受,树立表达的自信心。
在故事共读与交流中能做到安静地倾听,并能够主动回应他人提出的问题,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对不同风格绘本的阅读、共读、想象及思考、讨论、延展活动,初步感知绘本的特点,体会绘本的艺术表现之美与创意表达之美。
通过课堂学习,乐于利用校内外图书资源进行阅读,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
课程内容
第一模块:梦想开启
本模块用《我喜欢书》开启阅读的主题,也用找书活动来完成小组任务,让学生初步体验团队凝聚力和独特的上课方式。
第1课时:打开绘本。让未接触过绘本的学生认识绘本,对绘本产生兴趣;让已有绘本阅读基础的学生列出两个以上绘本的共性。
第二模块:童心之趣
趣味性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特质之一,让孩子在一系列充满童趣的绘本故事中体会阅读的乐趣,自行建构故事的意义。
第2课时:阅读绘本《一寸虫》《这不是我的帽子》。通过阅读绘本,发现并感受一寸虫和小鱼“逃跑过程”的有趣之处。想象绘本故事的结局,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3课时:阅读绘本《一颗超级顽固的牙》。通过绘本讲读和画面观察,能够利用语言复述、用肢体动作表现故事。同时,还可以与阅读体验相结合,分享自己的掉牙或拔牙经历。
第4课时:阅读绘本《野兽国》。能说出绘本主人公在野兽国的情绪变化,分享自己眼中的绘本故事。
第5课时:阅读绘本《壁橱里的冒险》(选修)。感受一次惊险、刺激、不可思议的冒险,围绕绘本故事思考、提问和讨论,能结合阅读体验进行个性化表达。
第6课时:爱想象。发现本课所用绘本在用色和表达方面的特征,并表达自己的创意想法。
第三模块:色彩之美
儿童的艺术认识活动是感性化的认识活动,通过一系列绘本故事的感性化阅读和欣赏,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第7课时:阅读绘本《小黄和小蓝》。理解绘本故事,能回答关于故事内容的提问,能说出阅读纸片拼贴风格绘本的感受。了解颜色混合改变的知识,尝试进行拼贴。
第8课时:阅读绘本《小蜡笔大罢工》。能简单概括“小蜡笔”罢工的原因,进而理解每种颜色都有各自的作用,并尝试换一种色彩表达所见。
第9课时:阅读绘本《红雨伞》。对小狗的奇幻之旅进行故事续编并试讲,同时还要绘制小狗的冒险地图。
第10课时:缤纷色彩(选修)。阅读色彩风格鲜明的绘本,能说出对绘本内容、主题、表达等方面的整体感受,并完成学习任务。
第四模块:创意之妙
创造从模仿开始,欣赏创意绘本,感受创意的魅力。学生要尝试利用创意手工、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11课时:阅读绘本《奥古斯汀》。通过观察九宫格细节来感受绘本《奥古斯汀》叙事风格,理解奥古斯汀在融入新环境过程中的情绪变化。通过细节对比,初步认识著名画家及其画作。
第12课时:阅读绘本《我的连衣裙》。根据画面提示,大胆猜测小石头、连衣裙的变化趋势。续编故事,能画出自己想象的故事。
第13课时:阅读绘本《感叹号》。在共读、分角色朗读中感受感叹号自我发现前后的心情和能量变化,并能创造拟人化的标点符号角色。
第14课时:轻敲魔法树。观察、感受四季的变换,能够辨别出绘本中出现的不同季节。体验用肢体动作表现画面变化。小组合作制作魔法树,能综合运用本模块蕴含的创意进行个性表达。
第五模块:我喜爱的绘本
一学期的绘本学习后,孩子有了不少自己喜欢的绘本,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完成“我喜爱的绘本”小作品,并将喜欢的绘本风格融入其中。
第15-16课时:我喜爱的绘本。与同伴分享喜欢的绘本并给出理由,还可以运用喜欢的色彩和风格创作自己的绘本。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为:教师讲故事,以及绘本共读、自由阅读、比较阅读、手工制作、绘画和分享交流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
1.明确本课程“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理解”的课程定位,重点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个性表达、学会倾听、乐于交流的素养。避免基于个人片面理解的教学行为,确保目标有效落实,实现学生能力进阶。
2.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定位和目标重新设计拓展活动部分。
3.绘本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图画书”,但传达不等于禁锢,切忌用成人需求和标准要求学生。
4.绘本讲读尽量保持持续和连贯,部分设疑即可。故事PPT也不需要将文字放大或覆盖性添加,避免破坏绘本自身的审美功能,教师讲读时可以使用绘本或制作故事文本手卡。
5.学生可以阅读纸质绘本,也可以利用平板电脑通过PPT阅读。教学中要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和理解文本。
课程评价
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
1. 通过课堂观察、平时表现,评价学生在阅读时的投入度与兴趣。具体表现为课堂中对故事的期待、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专注度等。
2. 通过课堂观察,评价学生思维及表达能力的提升,具体表现为学生能够对感兴趣的故事及画面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能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提问、讨论或分享。
3. 与该课程配套的“学生本”上的记录是结果性评价。一方面,学生能在学生本中记录本学期及课外阅读过的绘本,并给出评价。另一方面,学生能够选择喜欢的绘本并分享给他人,并用简单的绘画文字记录。
4. 通过家庭辅助完成任务的方式,实现家校共育促进阅读。具体表现为:与家长一起去图书馆借阅图书,并记录在“学生本”上;在家长的帮助下,录制一段3分钟小视频,列举部分自己在本学期阅读过的绘本名称,并重点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