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迪克金奖《小房子》亲子伴读网
伯顿到底对创作是怎么精益求精呢,我给你举个例子,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生命故事》,讲的是地球生命的进化发展,这个时候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他为了作品品质,特地前往纽约国家历史博物馆学习地理学,古生物学,古植物学,和考古学的知识,然后才开始构思创作,伯顿的代表作还有《逃跑的小火车》《迈克马力甘和他的蒸汽挖土机》。
我们再看伯顿的这本《小房子》,同样能看到这样的精益求精,比如在描述小房子周围的四季变化时,虽然大体背景设计是没有变化,但是细细观察你会发现,图片中的人是十分生动,他们在四季中忙碌着,仿佛真的在过自己生活。在勾勒田园生活的四季时,不断选取了鲜艳明亮的颜色,春天是嫩绿色的,夏天是深绿色的,秋天是金黄色的,冬天是银白色的,看得出来绘本中每个部分伯顿都有做过精心设计,小房子拟人化的设计更让讲述视角显得与众不同,《小房子》这本书还有一个很惊喜的小细节,如果你有书,可以看看文字的排列方式,和对应图画的线条走向有着完美的呼应,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伯顿凭借《小房子》获得了凯迪克金奖。在获奖感言中他谈到了自己的创作诀窍,很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平等对待孩子,不要低估了他们,同时要注重细节的设计,无论多小的部分,都要能与整体融为一体”。
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小房子》的故事情节,小房子被建在一个悠然美好的小山村里,虽然生活简单,但是充满了小乐趣,她偶尔会在看见远处全是光亮的时候,被城市吸引,后来。小山村被开发成了大城市,当生活在高楼大厦之中时,小房子开始怀念以前的生活,最后,她如愿又回到山村的生活。
在这个故事中有个关键信息贯穿始终,就是小房子对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思考,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但是究竟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呢,比如你看到邻居家的孩子去学钢琴、学跳舞、学滑冰,你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去。而小朋友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什么玩具,或者去学了什么,也吵着要或者非要学。这种时候你该怎么抉择?又该怎么跟孩子沟通呢?
这时候也许《小房子》可以帮助你,当孩子听完了故事,第一反应是,跟着小房子开心,难过再开心,几岁的孩子还做不到主动思考小房子心理过程,和经历背后的含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故事情节的对比,来对孩子做个引导,启发他想一想。
小房子故事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小房子在小山村的时候,你可以用启发式提问的办法。
什么是启发式提问,简单来说,就是其开放问题让孩子回答,举例来说,比如你可以问小山村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呀?小房子周围都有什么呀?小房子看着小山村的四季变化心情是怎么样的呢?小房子看到夜晚的城市的灯光,他在想什么呀?
这里要请你注意的是,不要问孩子这样的问题,小房子开心吗?小房子喜欢苹果树吗?小房子想去大城市吗?这种问题是封闭式问题,孩子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或者是喜欢,开心,不想去,这样简单的几个字。这样的回答孩子大脑是不怎么需要工作的,对引导孩子思考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了。
你可能会问,孩子那么小,他知道什么呀,你可千万不要这么想,就像前面讲的伯顿在获得凯迪克金奖的感言中说的,“要平等对待孩子,不要低估他们”。
同样的小房子第二个场景,也可以用开放式提问,跟孩子聊一聊。比如小房子周围变成大城市了,他在想什么呀?小房子被搬到了小山村,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这种开放型问题可以随意发挥,孩子和爸妈可以畅所欲言,答案没有对或错,任何选择都是可以的。
另外爸妈要记得,无论孩子回答什么,你都不要批评孩子或者说孩子想得不对,也不要认为引导孩子一定要认同小山村就是好的,你需要做的就是准备好欣喜的心情,看看孩子会给你什么意想不到的答案,然后你再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会那么想,这也是一次你检视自己教育方式的好机会。
当孩子在生活中选择在大人眼中并不是适合他的事,你就可以跟孩子聊聊《小房子》的故事,让孩子自己想想该怎么选择。当然你也要克制,不能只用自己的过往经验来擅自决定适不适合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多做做尝试,在真正有了一些体会和经验的时候,其实才能找到什么是真正适合的。希望《小房子》这个故事可以帮你和孩子在选择什么是适合的事情上,有更多的弹性思考,和优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