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乘法亲子伴读网
第一单元
第1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1、2页例1、例2,第3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及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能正确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观察、操作、交流等经验,感受除法意义的扩展过程,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愿,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把一些物体平均分”。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用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 交流:可以分给几人?把结果填在表格里,并说明没有剩余情况的填写方法。
(2)10支铅笔,每人分3支,结果又是怎样?动手分一分,试着把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3) 组织反馈:你是怎样分的?(指名演示操作),提问:分给2个人后,分掉了几支?还剩几支?剩下的4支还够分吗?分给3人后,分掉3人后,分掉了几支,还剩几支?还能继续分吗? 指名说说: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1支。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10支铅笔每人分4支、5支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学生动手操作、填一填。 谁来展示你分铅笔的过程? 继续指名演示“每人分4支,每人分5支”的情况,并填写表格并核对。
(5)请小朋友观察每次平均分的结果,可能出现哪两种情况?(师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时能正好分完,有时会有剩余。)
表中的4种分法,哪些是正好分完?把10枝铅笔按照每人2枝或每人5枝进行平均分,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除法算式怎样写? 哪些平均分后有剩余?
(6)像这样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例如: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3人,还剩1支,可以写成除法算式是:
10÷3=3(人)„„1(支)
除数3是什么意思?商3表示什么意思?这1支表示什么?
这里的1叫作余数,表示平均分后余下的部分。表示余数时,要在商的后面写上省略号,再写上余数,这样的算式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板书)10÷3=3„„1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学生读算式。
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为什么不同?
你能把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除法算式表示吗?交流算式,商2和余数2意思有什么不同。
(7)小结:你认为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余数表示什么意思?
2、教学例2 认识余数要比除数小
出示例2
(1)用4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用8根小棒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学生一边按要求摆,一边填写书上的算式和表格。
(2)交流:每次摆的结果怎样?你是怎样填写的?结合学生交流师演示,(演示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如果剩下的小棒够摆一个正方形,就要继续摆下去),板书填写算式表格。
(3) 用12根小棒或16根小棒摆正方形,小棒正好用完,没有剩余;用13、14、15根小棒摆正方形,都有剩余的小棒,为什么剩下的小棒根数分别是1根、2根、3根?
(4)用12、13、14、15根小棒都是摆成3个正方形,用16根小棒摆成4个正方形,为什么多了1个正方形?
(5) 如果用17、18、19根小棒摆正方形,余数可能超过3吗?
(6)比较除法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有什么发现?
(7)小结:从刚才的操作和比较中可以看出,除数是4,如果余下的满4根,就要继续平均分,也就是余下的数只能比4小。
所以,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完成并交流算式,以及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说说图意,独立完成。 反馈交流,说说算式及含义。 比较两题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4、说说算式的意思,两道题的单位名称为什么不一样?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按要求说一说、读一读。
四、课堂总结
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关于有余数的除法你有什么发现? (平均分有剩余,用算式表示就要写成有余数的除法,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要比除数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