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篇:家长要想清楚教育孩子的目的(一)亲子伴读网
记得六一儿童节,这是儿子第次在幼儿园里过六一。早在半个月前,幼儿园就在筹划六一儿童节的活动,儿子回家后会随口背上几句关于六一的儿歌,有时候会拿回来充满童趣的手工作品,再后来,老师在幼儿园里通知,要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举行运动会。看来幼儿园的老师们为了这个节日没少花心思。
六一这天,可能知道要参加活动,儿子早早地起床,非常痛快地去幼儿园了。晚上回来后,儿子见到我就不停地说在幼儿园里做游戏了,跟其他小朋友比赛了,显得非常兴奋。我问他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他迷惑地摇摇头,直到我给他讲清楚今天这个日子的意义,他才笑着跑开说,老师也说过。这一天,我没有限制他看电视的时间,也告诉了他为什么。不过他只比平时多看了一集,就说:“爸爸,我不看了”。让我欣慰异常。
第二天,老师在群里分享了运动会的照片和视频,组织得非常有仪式感。有升国旗,以班级为单位正步检阅,各种竞技项目的比赛,还看到了儿子的照片,他应该是参加挑水比赛,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比赛应该进行得比较激烈而有趣,每个小朋友的脸上都是满满的投入感和笑容。孩子们的六一儿童节应该过得非常快乐,虽然他们不一定知道这个日子的意义。其实,又何必知道呢。
孩子的童年应该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因为没有压力的这几年稍纵即逝,在国内,当孩子步入小学后,就开始了漫长的马拉松式的学习竞赛,学习压力,升学压力,就业压力。。。所谓的压力人生就这么开始了。作为“过来人”的家长们,当然深知生活的不易和出人头地的艰辛,于是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甚至想领先在起跑线上,在孩子刚上学或没上学的时候就可以为孩子规划人生,让孩子在上学的同时,让孩子用业余时间进行补课或学习各种技能,希望孩子能够学习好,或者有一技之长。这已然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尤其在一二线城市,不鸡娃的虎妈虎爸应该很少吧。
家长的想法和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许多家长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就是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许多家长教育孩子就是因为从众或攀比心理,因为其他人这样做了,所以这样做。或者担心不这样做,自己的孩子就会比别人差。其实做一件事的目的是最重要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它,甚至许多人完全不去思考。
常见的鸡娃家长有以下几种类型:
焦虑型:自己深感在社会中生存的不易,非常后悔在孩提时代学习的东西太少,以至于成人后在工作生活中面临种种窘境,担心孩子以后重蹈自己的覆辙。
担忧型:深信“马太效应”,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多学东西,这样孩子长大后选择的路才会宽阔一些。
补偿型:家长本身想做一些事情但是由于时代或自身条件的束缚没有实现,想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任务型:许多家长把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定位到高考上,认为把孩子送到优秀的大学,自己就完成了任务,大学以后就是孩子自己应该负责的事了。
攀比型:怕人说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怕老师说孩子的成绩总是拖后腿,怕孩子考不到理想的中学大学觉得脸上无光。
从众性:因为其他人都这么做,自己如果不这么做就会被落下,就会被视为不负责任。
所以虎妈虎爸开始了旷日持久的鸡娃行动,在辛苦工作的同时,把几乎全部精力都放到了孩子的学习上。至于孩子有没有兴趣,愿不愿意学,许多家长认为并不重要。他们觉得孩子太小,没有判别能力,如果不为孩子做决定,并督促孩子去做,孩子自己就只知道玩儿,不想学习。
以上虽然列举了几种家长的思维方式,但是其实可以归结为一种,那就是这样的家长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让孩子成为自己认为“对”的样子。说实话,这些含辛茹苦的家长为了孩子付出这么多,除了金钱,还是时间,精力,甚至正常的生活,的确很伟大,比那些对孩子完全没有责任感的家长强太多了。但是这些家长真的认真思考过教育孩子的初衷和目的吗?自己的孩子真的愿意接受这样的教育,成为家长希望成为的人吗?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