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篇:家长要想清楚教育孩子的目的(二)亲子伴读网
(接上篇)之所以“鸡娃”家长这么多,其根本原因是社会需求造成的。其实原理很简单,虽然现在大学数量,招生人数比以前多了很多,而且除了大学外还有许多专科院校和技术学校的增速也非常快,但是优质的教育资源还是非常缺乏,这也是在大学里又出现了“211”“985”等标签的原因。
而需求单位或优质院校,面对数以万计或数十万的学生,无法进行个性化地考察全方位的能力。所以只能以学习能力来判断一个学生的个人能力。他们的选拔逻辑是这样的,虽然一个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一定个人能力强,但是个人能力强的学生大多学习也会比较好。所以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中选拔个人能力强的人,概率会比较大。而且学习能力用分数就可以判断,比起全方位考察一个人的能力要“经济”很多。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而且人数太多,用这种方式选拔人才其实也无可厚非,算是目前阶段的最优解(性价比最高)吧。
而且目前的社会需求已经不像二三十年前那么简单,只有学习好还不够,还要多才多艺。因为学习好的人太多了。所以各种才艺班,各种特长班开始风行起来。却殊不知才艺学习对于有兴趣的孩子是乐趣,对于没有兴趣的孩子却是灾难。有一段时间好的奥数成绩可以升学加分,所以那个阶段奥数班层出不穷。。。总之,人们的各种行为大多是由于社会需求造成的,所以大多“虎妈虎爸”的行为其实是可以理解的,都是为了孩子好。
从需求单位或优质院校的角度,这样的社会需求是正常的,甚至是“合理”的,但是从家庭和孩子的角度,迎合这样的需求是“合理”的吗?社会标准是相对统一的,个性化的因素比较少,或者说很困难。但是对于一个具体的家庭,其本身就是个性化的个体,未必一定完全按照社会标准去培养孩子,最好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想清楚教育孩子目的,确立培养孩子的个性化目标,才会有利于孩子健康地成长,激发孩子的潜能。
请家长问问自己教育孩子目的是什么(Why),培养孩子的目标(Goal)是什么,相信没有几个家长能清晰地回答吧。许多孩子的家长基本上会把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定为让孩子考上优质的大学上吧。但是考上大学只是孩子人生的一个起点,却成为许多家长的终极目标,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别扭?但这却是现实,我身边的许多家长都是这么想的。他们觉得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判断力,就要帮他们做判断,等孩子上大学成年后,自己有了判断力,自己就管不了了,让孩子自己去判断。
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习惯是在年纪小的时候,甚至学龄前形成的。如果家长一直主导孩子的思维到大学,这个孩子的思维就基本被固化了,大多数情况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这就是“原生家庭”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主导孩子的一生,但是只负责到孩子上大学,这是目前国内许多家庭孩子教育问题的根源所在。
社会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但却未必是社会舞台的主角。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位置的人其实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不需要违逆天性就可以在这个位置上游刃有余;而那些在不适合自己位置的人是痛苦的,因为他要付出高过常人几倍的努力才能使自己适合这个位置。我并不是说不应该努力拼搏,提升自己,而是要根据你的个性和追求的目标。那些追求不断提升自己的人,会把这种不适合痛苦看成是成长的机遇,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适合本不适合的位置。这样的人我非常佩服。但大多数人是做着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或者不擅长的事情,感到痛苦但是无法放弃,只能忍耐和坚持。所以很多人情绪急躁,抑郁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所以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帮助孩子确立适合孩子的人生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但请注意是“帮助”,而不是替代。不一定所有人都要成为牛顿,爱因斯坦;不一定所有人都能成为贝索斯,马云;不一定所有人都要做省长,市长。。。天生我才必有用,给孩子适合的人生定位,比逼孩子学习各种技能更重要。当孩子还小,看不出特长和优势的时候,那么就教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帮他们建立好的习惯,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培养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给他们灌输一些前人总结出来的思维方式。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拥抱快乐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