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借助翻译,孩子是如何理解语言的亲子伴读网
在语言学习中,声音和含义如何关联起来呢?
这是英语启蒙初期最容易碰到的问题。尤其是在绘本阅读中,孩子听家长读英文绘本听不懂,要不要翻译?如果不翻译怎么让孩子理解?
先来看看语言启蒙时,能不能通过如下方式来释义?
(1)是否需要另一门语言翻译?不需要;
(2)能不能通过画面来对应?可以
(3)能不能通过场景来对应?可以;
(4)借助“肢体语言”来解释?可以;
(5)用已懂部分猜测未懂部分?可以;
他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到底在哪儿?
不能通过翻译来启蒙英语
英语启蒙初期,能不能通过使用中文翻译来帮助理解?不需要!通过另一门语言翻译来建立英文语音库的方法不可取。
每一门语言自成体系,语言学习遵循自己的规律,通过从浅到深、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来学习。孩子学习母语的时候,没有另外一门语言来帮助,依然可以很好的理解语言的含义。
通过画面来建立英文语音库
通过画面来建立英文语音库的方式是可以的。通过看到的画面来理解听到的英文声音,理解后存储到大脑中,中间没有中文的翻译。
儿童通常对具体而直观的东西比较感兴趣,通过实物的对应关系可以建立大量的名词、动词、数量词、形容词等大量实词的语音库,但是单纯的实物对应关系学习趣味性不足,不宜过多采用。
通过场景来建立英文语音库
通过场景来理解语言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下面这张图就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过程。
场景1:Peppa and Geogre jump into the muddy puddles.(模糊对应)
场景2:The dog jumps into the water.(动作产生联想)
场景3:The kid jumps into the water.(确认动作含义,名字联想推测意思)
单一场景不能习得语言,语言的习得需要大量的场景对应。通过单一场景孩子不能准确了解语言的含义,更不能了解单个句子或者每个单词的含义。
下面通过对三个场景的解析来理解这个过程。
场景1:Peppa and Geogre jump into the muddy puddles.(模糊对应)
我们先来看第一张图,小猪佩琪和乔治跳进了泥坑。孩子听到了完整的一句英语"Peppa and Geogre jump into the muddy puddles"。
她能不能够理解每个单词的意思?不能。那他能不能明白这句话大概在说一件什么事?可以的。
但是孩子不能够确定他猜的意思是不是完全正确,因为这句话可能是在说:
(1)小猪佩琪和乔治跳进了水坑,
(2)也可能是说乔治跳起来溅佩琪一身泥,
(3)还可能再说别的。
但是孩子通过反复听,记住了 jump into 和 muddy puddles 的表达,以及对应的大致场景。
场景2:The dog jumps into the water.(动作产生联想)
然后遇到第二个场景的时候,又听到了一句英文"The dog jumps into the water"。 孩子就能反应出jump into 她见过,一联想就有可能猜出 jump into 是跳进的意思。
场景3:The kid jumps into the water.(确认动作含义,名字联想推测意思)
在第三个场景中,同样出现了jump into the water。孩子就能够猜出 muddy puddles 是泥坑,water 是水了。
这样的场景和句子对应的多了,孩子开始逐渐的明白句子的结构,知道哪些词经常出现在哪些位置,从而能更好的帮助他猜测词意。
借助身体语言来建立英文语音库
体态语、旗语等属于对声音语言的补充和辅助,在给孩子英语启蒙时,可以借助身体语言来对画面进行说明,有助于孩子更好的理解。这种方式在初期绘本阅读时比较有用。
用已懂部分猜测未懂部分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理论输入“i+1”理论。公式“i+1”中的i表示学生当前的水平, 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即语言的就近发展区。克拉申认为,“学生只有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通过 i部分 可以去猜测 1部分 的含义。
启蒙过程中,如果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可以借助已懂的内容来理解未懂的内容,其比例应该是90%以上的知识都是明白的,剩下的5%10%猜测性学习。
孩子在启蒙初期不具有任何基础,前面讲到的方式2、方式3和方式4,可以给孩子带来全方位的基础铺垫,等到听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是这个i+1理论发挥最大作用的时候了。
当 i 这个雪球比较小的时候,1 的这个部分内容也会比较少;当孩子的基础知识越来越多,这个滚雪球的效应就非常大;等到孩子到了能够裸听桥梁书和章节书的时候,已经完全可以借助英语基础实现知识的自增长了。